《点石成金》汇集每周财讯商情,邀请专家深度点评,与您一起探索经济社会底层逻辑。
(资料图片)
本周热点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约1300万
“把脉问诊”抑郁症,AI走到哪一步?
说明书越来越说不明白,内容敷衍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美联储会议纪要:今年可能还会两次加息25基点
德国投资外流趋势难遏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约1300万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三十周年特别版)》显示,目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有9万多家,从业人员约1300万人;2022年十个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3.71亿吨,回收总额约1.31万亿元。当前,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呈现回收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聚集初具规模、“互联网+”广泛应用、规范程度逐步提升等特点,但仍存在回收网点覆盖率不足、标准缺失等瓶颈问题。
点评:再生资源回收以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助推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事业。最近,有报道提及“提升回收技术,挖出废旧智能手机里的真金白银”,谈的是再生资源回收的技术问题,它是中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短板。再生资源回收的问题不仅是回收网点覆盖率不足、标准缺失、回收率低,组织方式落后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更突出。现在,不少人家里有使用过的手机、电脑,以及多种家用电器,但得到回收的数量不多。回收率低导致资源浪费,主要原因是组织方式落后。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满街吆喝收废品的人,个体回收人员成为回收市场的主力军,组织社会化程度不高,导致回收效率低。根据国外经验,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的社会化组织是发展回收业的关键。一般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是企业组织,二是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巴西建立了社会组织,他的拾荒者合作社模式比较成功。通过社会组织,分拣环卫部门无偿送来的干垃圾,从中回收再生资源,并将再生资源卖给登记合作的回收利用企业。在中国,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应该首先把个体回收人员组织起来,由社会组织参与资源回收的市场运作。
“把脉问诊”抑郁症,AI走到哪一步?
据中新经纬报道,近日在上海开幕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了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其中,在疾病筛查诊断等辅助医疗领域,AI已经发挥了一些特定的作用,比如针对抑郁症的筛查,中国国内已有科技企业布局,并展开临床试验。本届大会的参展商科大讯飞2022年2月启动了“讯飞超脑2030计划”,据其工作人员介绍,作为该计划阶段性成果的青少年抑郁症筛查平台将于2023-2025年正式发布,为全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免费AI能力支撑。[page]
点评:人工智能“把脉问诊”是医疗组织方式的一场革命。医疗组织方式将从患者到医院看病转向在家里看病。这场革命始于40多年前开始的远程医疗,通过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依托,发挥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兴起,增加了远程医疗的手段,在家里看病不再是幻想。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互联网医院不能接待首诊患者,因为这类医院不能做医学检测和检验。患者必须拿着事先在实体医院的检测和检验结果才能接受互联网医院医生的医嘱。目前,智能手表和其他微型设备技术还有局限性,不能用于正规的医学诊断。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逐步实现患者在家进行医学检测和检验的可能。如此,互联网医院才能逐步替代实体医院。除此以外,医疗组织方式革命的最终完成还需要治疗手段(例如手术)的变革。
说明书越来越说不明白 内容敷衍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据北京晚报报道,按说商品买到手,读一下说明书就会用了。可是,有些商品的说明书却看不懂、文字描述不清晰、使用方法不教……有消费者提出:“希望说明书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不要只说不明,给为生活提供方便的商品添麻烦。”有专家表示:“按照有关法律和标准要求,产品说明书的内容必须齐全,表述应当通俗易懂,让普通消费者都能看得懂。”说明书要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可以在文字介绍的基础上,增加详细的图解、视频讲解二维码等,尽量做到翻阅说明书就能解决正常的产品使用问题,避免或减少消费者找不到、看不懂等问题。
点评:产品说明书始于工业革命。因为产品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为多样,厂家必须向使用者提供产品使用说明。进入数字化技术时代,产品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强,产品说明书的必要性也随之更为突出。某些厂家忽视产品说明书的作用,对制作说明书敷衍了事,给消费者带来使用难题,也侵犯了消费者权益。《点石成金》曾经谈过药品说明书的无障碍化,解决说明书看不懂,看不清的问题。从监管角度,应该把产品说明书作为产品标准化和产品质量的必要内容。产品说明书看不懂或看不清,应判定为产品标准和产品质量问题,纳入相关消费法律的处罚内容。
美联储会议纪要:今年可能还会两次加息25基点
据中新经纬报道,据最新公布的美联储会议纪要,美联储官员们在最近的讲话中明确表示,他们还没有完成加息——根据美联储最新的经济预测摘要,今年可能还会两次加息25基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表示,6月保持利率稳定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放缓加息步伐并更好地研究这些举措影响的方法。他还表示,更大的经济弹性可能需要美联储继续加息。“虽然政策是限制性的,但可能限制得还不够,而且限制的时间还不够长。”[page]
点评:尽管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衰退迹象,但美联储还要加息。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紧张导致劳动成本不断上升。美联储希望看到的是,劳动力就业和工资增长放缓至与2%通胀率一致的速度。这涉及到通胀预期的作用。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例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由于通胀预期,工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会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认为,通胀预期会自我实现,所以锚定通胀预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目前,美国通胀的来源由需求端转向供给端,供给不足是导致通胀的主因。因此,美联储认为通胀预期在上升,而不是在下降,从而形成通货膨胀螺旋。“工资-物价螺旋”一旦形成,通胀预期就脱锚了,即高于2%的通胀率。根据纽约联储5月份的调查结果,消费者预计从现在开始的一年内,通胀率将为4.1%,预计三年内的通胀率将降至3%,五年内降至2.7%。看来,把通货膨胀率降到2%并非一蹴而就。那么,美联储是不是还要一直坚持加息呢?
德国投资外流趋势难遏
据经济日报报道,近日,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从德国净外流的外国直接投资高达1250亿欧元,位列报告关注的46个国家之首。这也是德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出量“有史以来最高值”。专家认为,这些数据应被理解为一个警告信号,表明德国正在失去吸引力。德国资金外流创纪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价格高企、技术工人短缺以及美国颁布法律大幅吸引投资等是主要原因。对德国工业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未来投资逃离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存在。
点评:2022年从德国净外流的外国直接投资高达1250亿欧元,而流入的投资只有105亿欧元。其主要原因是德国的宏观经济不景气。2022年四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已经进入技术性经济衰退时期。德国财长林德纳表示,德国GDP数据显示出“令人惊讶的负面信号”,与其他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相比,德国经济正在失去增长的潜力。其突出表现是,2023年一季度德国家庭消费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分别环比下降了1.2%和4.9%。在一个靠消费支撑的经济体,消费疲软无疑是一场经济横祸。因此,投资外流趋势或难以遏制。
(编写 点评 侯若石)(中新经纬APP)
《点石成金》第638期。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page]
责任编辑:张芷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经纬(jwview)官方微信公众号。
标签: